个个都能翻江倒海 毛泽东用什么镇住十大元帅!

1921年7月13名来自全国的代表在上海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成为了我党的创建者之一。1927年开始中

1921年7月13名来自全国的代表在上海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成为了我党的创建者之一。

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其中十位功勋卓著的我军优秀将领在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十大元帅[1]。

事实上这十大元帅许多人的资历都超过毛泽东,但他们都衷心地拥护和爱戴毛主席。

既然十大元帅个个都能力不凡,毛泽东又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他们甘为下属,坚决执行自己的命令呢?

“为人民服务”和“党指挥枪”,是毛泽东为人民军队注入了灵魂

要问毛主席如何能镇得住十大元帅,首先是因为他创建了人民军队。

我们要明白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有资格叫“人民军队”或“人民子弟兵”,苏联军队的作风就远不如我军。

我军能够在逆境中以弱胜强、不断走向胜利,首要因素就是人民军队的性质。

十大元帅中并无一人参加过“一大”,在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方面谁也比不上毛泽东。

朱德、陈毅、聂荣臻是我党早期的普通党员,林彪和刘伯承在国共合作时期入党,贺龙、罗荣桓、徐向前和叶剑英[2]都是在南昌起义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彭德怀更是在1928年才入党。

在整个22年军事斗争中,虽然十大元帅是我军重要将领,也有人做过地方的行政首长;但是他们对我党的理论建设却乏善可陈。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大元帅都是优秀的军事人才,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能力上有所欠缺。他们可以成为统领众将的元帅,却无人能够做统领全国军民的最高统帅。

众所周知,毛泽东成为中共领导人之前的中共中央和之后是炯然不同的。虽然毛泽东是一大代表,之后在党内也担任过重要职务。

但在1935年之前的中共尚处在幼年期,党的最高领导人需要由共产国际来指定;许多决策都是由共产国际授意的,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而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学历不高,也不是我党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未必超过周恩来他们。

但是毛泽东却紧紧抓住了中国的客观实际,他也是第一个系统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人。正是通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子弟兵”。

毛泽东在1927年之前,就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必须发动最广大的农民和城市无产者。为了动员他们,就要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3]。

这支军队必须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正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独特之处,超越了同时代其它人的思维局限。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战斗目的最纯粹,战斗意志最坚定;全心全意为穷苦大众谋幸福,能够得到人民最大程度支援的一支军队。

相比之下十大元帅都是军事人才,朱德、贺龙等在旧军队中都有相当的地位。可他们参军的目的虽是试图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却在旧军队中根本看不到希望。

即使是孙中山领导的军队仍然摆脱不了时代局限性,担负不了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

即使是我党领导层认识到军事斗争意义的周恩来,在领导南昌起义时也单纯地把军事胜利看成一切,未及时对起义军进行改造。结果从南昌到海陆丰,2万多起义军损失殆尽。

贺龙

而朱德靠个人能力和威望,对最后的800人进行了改造稳定了队伍,却并没有找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就在文家市进行了整训,实现了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

朱德刚上井冈山时就不太明白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曾经和毛泽东就是否应该由党领导军队爆发过争论。

朱德坚持认为打仗是军人的事情,军队就应该由职业军官组成的最高机构来指挥。而毛泽东则认为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让士兵和干部明白为何而战,为什么要这么战。

朱德

毛泽东的想法过于超前,以至于大部分红军将领开始都不接受。

但朱德独自带领红四军下山遇到各种问题后,就明白毛泽东的看法是正确的,回师后马上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大局。

之后古田会议的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正式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

古田会议

战略和政略相得益彰,毛泽东才是真正的领袖

毛泽东虽然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才成为党事实上的领导者,在1943年正式成为党中央主席。但是他早在1927年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时,就开始为建立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而进行探索和努力。

相比之下十大元帅虽然都是打仗的好手,但要论根据地建设能力,谁也比不上毛主席。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支武装力量可以脱离某个具体的政治实体单独存在,所以毛泽东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注重根据地建设。

如果没有稳固的、不断发展的根据地,人民军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走向失败,而一旦涉及到政权建设,就必须考虑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只有理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民军队才能不断打胜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民军队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有被毁灭的风险。

可以说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不局限于单纯的军事思维,不机械地照搬别国经验,而是时刻把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为全军在政治上找寻正确的出路,中国革命的过程会更加曲折甚至失败。

红军战士

把军事战略和全国政略完全分开,在我军史上有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就是整个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对于接下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

张国焘等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单纯的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南下四川才能开辟足够大的根据地,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使红军发展壮大;北上陕甘宁,只会让红军在穷山沟里被困死。

而毛泽东却从政略角度,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中日关系已经无法缓和,红军只有北上靠近抗日前线;才能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获得抗日的主动权,才能利用抗日发展壮大自己。

南下四川只会同国内的敌人继续进行内耗,完全无助于民族危机的解决。

最后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果然同四川军阀进行无谓的消耗战。最终红四方面军寡不敌众,被迫放弃四川重新北上。

张国焘和毛主席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党内军内许多人公开喊出了“处死蒋介石”的口号。而毛泽东则从中国的全局角度考虑,此时中日矛盾远远大于国共两党的国内矛盾。

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仍然会继续同红军交战;国内矛盾不但无法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若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则国内矛盾得以缓解,我军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空间。所以毛泽东努力说服了众人,派周恩来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

单从西安事变毛泽东力求和平解决,就证明了他对政略和战略的理解是超过常人的。而果断提出“抗美援朝”,就最能体现毛泽东在政略和战略上的高瞻远瞩。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之后,美军不但出兵干涉并且威胁到了中朝边境。

抗美援朝战争

面对烧到家门口的战火,包括林彪在内的我党我军高层大部分反对出兵;他们几乎都认为出兵风险太大,国内还有很多困难。

但毛泽东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出兵,则整个新中国政权的安全都将得不到保障。国内外敌人会变得更加猖狂,那些现在与我们合作的人会选择观望,从而使整个中国的内外环境变得更加危险。

所以毛泽东抛出了那个著名论断:“出兵收益很大,不出兵危害很大。”后来朝鲜战争的结果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新中国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彻底站了起来。

当然虽然战略要服从于政略,可将政略和战略的关系理解错误的也大有人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对手蒋介石。

在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他过分强调放弃南京对国民政府的政治影响,不顾实际情况而组织南京保卫战导致后来的悲剧。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只有毛泽东真正有资格做领袖;所以十大元帅当然都信服他。

淞沪会战

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全局,毛泽东用实际战例让元帅们心服口服

虽然整体来看毛泽东相对于十大元帅的长处,更多体现在党的理论和政权建设方面。但就单纯的军事指挥方面,毛泽东也有其独到之处。毛泽东对战局的判断,常常让其他人事前强烈反对,事后又连连称赞。

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之后,十大元帅中再也没有人质疑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因为毛泽东不光证明他可以做党的最高领导人,其军事思想也是独树一帜,令人高山仰止。

虽然说1921年之前毛泽东从没有上过军校,只是当过半年普通士兵。但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能将中国传统军事智慧和革命战争实践融会贯通;绝非某些人肤浅地认为,他只是靠《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学打仗。

整个毛泽东军事思想,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建立起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军队;如何在面对国内外强大敌人时,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长期斗争、积小胜为大胜。

毛主席(右)

在制定战役战略规划时,特别强调从全局角度出发,从长远角度考虑。而十大元帅等我军高级将领无论是在军校,还是在之前的军阀混战中都接触不到这些。

所以虽然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开始就展示出了他独特而卓越的军事思想,却耗费几年时间用大量的战例才征服了其他人。

毛泽东是“朱毛红军”的建立者,他深知红军同敌人在火力方面的差距,为避免红军同敌人无谓地拼消耗煞费苦心。

1932年初红军决心攻打赣州,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此战必胜。毛泽东却客观分析了赣州城防坚固,附近有强大敌人可以增援;红军空有数量优势但火力不足,无法短时间内破城就会彻底陷入被动。后来的战局发展完全遵循毛泽东的判断,幸亏他提前做了部署才挽救了全局。

毛泽东

事实上在此战之前,朱德等人就清楚只有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才符合红军的实际;许多红军基层指战员也相信有毛主席指挥就一定能打胜仗。

尽管毛泽东运用他的军事思想让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因为种种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毛泽东在长征初期依然积极为红军寻找出路,却只能等到贵州遵义才真正发挥作用。遵义会议上恢复了毛泽东原来的政治地位,随即毛泽东就指挥部队进行“二渡赤水”打了一场大胜仗。

红军终于摆脱了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所有人都对毛泽东佩服不已。但随之林彪提出打鼓新场战役计划并得到多数人支持,只有毛泽东坚决表示反对。

毛泽东

毛泽东分析到打鼓新场的敌人看似很容易被消灭,但红军一旦开始行动就暴露了主力的所在;而附近的其它敌军会迅速增援,从而形成巨大的包围圈。然而其他人还是不听毛泽东的意见,当天夜里毛泽东单独找到了做军事总负责的周恩来。

周恩来最终被毛泽东所说服,第二天他又说服了朱德等人,从而避免了红军陷入巨大危机。此事后周恩来和朱德都支持由毛泽东来指挥全军,之后再没有人公开反对毛泽东的战略了。

毛泽东处处从大局着想的军事思维,在1937年之后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抗战初期八路军多次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却反复提醒前线将领敌强我弱,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打正规战上;而是要努力发展敌后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

后来中日战争的整体走向,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判断。而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后面对国军大举进攻,毛泽东果断提出了“存人失地”的方针;只求歼灭国军有生力量,不图一城一地的得失。

毛泽东(右)

在当时我军所有将领都对战局忧心忡忡的时刻,是毛泽东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到了1948秋天我军仍然不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但广大解放区的供应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毛泽东敏锐判断出只有发动决战才能避免被“拖死”,同时必须先在东北发动大战。

只要东北野战军能胜利后入关,就能迅速推动全国战局的演变。而要想迅速消灭东北敌人,东野主力就必须千里南下先打锦州。

但毛泽东的这两个战略构想还是太超前了,以至于他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林彪等人。可以说在战略指挥层面上,毛泽东的确做到了高瞻远瞩。

东北野战军

天下为公的个人修养,毛主席以德服人备受爱戴

毛泽东之所以被称为伟大领袖,除了他的能力出众外;其个人修养也是在当时的两党高层中少有的。毛泽东虽位居高位却待人随和,无论是对十大元帅这样的高级将领,还是对于普通的战士平民都能做到平易近人。

毛泽东生活极其简朴,得到了广大群众和战士的真心拥护。许多老百姓听不懂高深的革命理论,但见过毛主席就坚定了和中国共产党一起走的决心。

对同样一心为国的十大元帅等人来说,有这样的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们就有革命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

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毛泽东特别有容人之量。有些党的领导者当年曾经犯过重大错误,但在延安毛泽东还是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机会。张国焘到了延安之后虽然遭到了严重批评,但毛泽东还是给了他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职位。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经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提出要拿着枪找毛泽东讲理。没想到毛泽东一口答应,并没有对他有任何不满。许世友羞愧地无地自容,当场把枪交给毛泽东表示悔过。

所以说毛泽东主席,他不但靠个人能力征服了包括十大元帅在内的众多党政精英;而且他的心胸和他的处事风格,使得全国人民都能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只有毛泽东才能真正统驭十大元帅;而十大元帅正是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他们才能取得对个人、对民族都值得称颂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政府网

[2] 叶剑英:新中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 血染的辉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新浪网

[4] 古田会议:解决建党建军的根本问题.中国军网

TAG:高深,军队,军事,人民军队